vwin德赢体育滚球

京津冀十年生态协同发展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4-04-08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编者按: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

根据2015年4月30日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生态环境保护是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

京津冀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同处一个生态系统,是生态和经济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的具体体现。

十年来,京津冀坚持生态优先,围绕生态协同发展,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京冀生态水源林经营抚育项目、打造天津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协同构建环首都生态屏障和京津冀湿地保护带、推进京津冀森林草原防火联防联控、开展京津冀有害生物联防联治、开创京津冀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同协作新模式等,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通过拓展生态空间容量、缩小生态质量梯度、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美好画卷正在京津冀大地徐徐展开。三地同心向绿,共同谱写了生态协同发展新篇。


北京交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答卷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十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山水相连、地域相接的京津冀紧密协作,深入开展联建联防联治,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交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令人满意的绿色答卷。

疏解整治促进城市更宜居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北京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利用拆除违法建设腾退空间,因地制宜实施“留白增绿”13.85万亩,相当于新增13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市民得以开窗见绿、出门见园。

狼垡城市森林公园曾为北京最大物流及工业聚集区,生态环境较差。2016年,经过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腾退土地面积0.98万亩,疏解人口4.7万人,建成京南最大、占地面积0.47万亩的精品城市森林公园,2020年6月起正式开放。

温榆河公园地区曾被低级次产业围堵,环境脏乱差,通过连片式疏解、大尺度绿化,利用拆除违法建设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空间,温榆河公园规划范围约30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朝阳公园、4.5个奥森公园,打造成北京最大“绿肺”,全部建成后可辐射回天、后沙峪、北苑等多个大型居住区。

城市副中心科学构建城市空间布局,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总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公里,项目整体结构为“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一核”即生态保育核心区,为原东方化工厂厂址,利用自然修复形成层次丰富的森林群落;“两环”即动感活力环和24节气环;“三带”即大运河文化带、六环景观带和运河故道景观带;“五片区”分为文化区、休闲区、体育区、科普区和雨洪区。2020年9月29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每年迎客约260万人次,成为城市副中心最亮眼的生态地标。

生态建设让京津冀林海相连

十年来,京津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北京支持河北张家口和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1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营造林26万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新增造林绿化30.5万亩,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公园数量达1065个。

为进一步减轻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印发了《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并推进实施。截至目前,规划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人工造林41.92万亩、封山育林130.9万亩、低效林改造41.1万亩、人工种草14.7万亩。工程区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山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碳汇能力持续提升,乡村振兴加快推进。

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主要在张家口、承德两市范围的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上游主河道第一重山脊范围实施,在重点集水区全面完成100万亩生态水源保护林营造。其中张家口市造林52万亩、承德市造林48万亩,形成了护卫京冀水源的绿色生态带。

塞罕坝林场林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4万亩增至115.1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3.6万立方米增至10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协同执法共护京津冀生态资源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牵头组织京津冀林草主管部门召开京津冀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座谈会,三地签订《京津冀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作备忘录》,开创京津冀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同协作新模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印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持续推进京津冀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市各毗邻津冀的区加强执法联动,形成大保护新格局。

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 毗邻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协同联动工作方案》,持续加大对毗邻河北省相关区县防控设施设备援助及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组建防控专家库。举办京津冀首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职业技能大赛,北京平谷和顺义、天津蓟州、河北三河及兴隆共同签署行政执法协作框架协议,探索有害生物防治展联动执法。

开展京冀森林防火合作项目,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构建京冀地区全天候、全覆盖的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网络,实现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安全迅速完成林火扑救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和城市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3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森林防火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违法违规用火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严打高压态势。在京津冀三地毗邻地区,加强森林防火行政执法协作,坚持协同发力,构建保护大格局。主动沟通协调公安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森林防火执法,及时挖掘森林防火案件线索,为森林防火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助力,让行政执法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关键一招,形成执法合力,全面提升执法效能。2023年,举办了京津冀暨首届北京市林业有害防治员职业技能大赛。

不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以京津冀交界区域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点,京冀两地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选取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河北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两地交界处的代表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巡查,采取水陆联合巡查方式,重点打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非法猎捕、捕捞野生动物等行为,形成合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2023年9月25日—26日,北京市园林绿化综合执法大队会同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执法总队共同召开执法检查座谈会,联合对12家京津林草种子进出口企业开展种子质量、生产经营档案专项执法检查,切实维护首都种业安全,开创京津种苗联合执法新局面。(黄山 王媛)

河北绘就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宏图

塞罕坝林场

近年来,河北省紧紧围绕首都“两区”建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力推进林业草原建设,全面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绘就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宏图。

国土绿化稳步推进

河北省围绕太行山、燕山等“两山”,雄安新区、冬奥赛区及张北地区等“两翼”,环首都、环城市、环村镇等“三环”,沿坝、沿海、沿路、沿河等“四沿”,以“2234”为主攻方向,坚持飞、封、造并举,以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张承坝上地区植树造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建设、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等重点工程为支撑,科学高效恢复林草植被。2014—2023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954.6万亩,是全省造林绿化进展最快、完成数量最多的时期。

启动京冀生态水源林经营抚育项目,实施了北京市与河北省政府间的首个生态合作项目——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北京市支持张承两市在永定河、滦河上游完成造林绿化100万亩。为深化京冀林草生态合作,持续巩固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成果,河北省林草局组织张承两市争取北京对口支援资金,2023年投资1216万元,在丰宁、涿鹿、赤城、怀来等4县首次启动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经营抚育项目。

大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省内三北工程布局,工程规划县(市、区)由63个拓展到85个,范围涵盖张承地区及太行山、燕山等全部生态重要区,初步规划治理任务3596万亩。4个北方防沙带项目全部被列入三北工程六期第一批重点项目,已完成造林绿化163.7万亩。

高质量建设雄安千年秀林。坚持“雄安质量”,运用近自然经营理念、区块链和数字森林等先进技术,加大乡土树种、实生原冠苗木的栽植比例,高标准完成千年秀林47万亩。张承坝上植树造林项目完成营造林任务209.5万亩,加快构筑京津冀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张承坝上地区森林生态环境承载力。

湿地保护修复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以来,河北省进一步加大湿地及湿地类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力度,各市县也成立了专职或兼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全民湿地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衡水湖、南大港、永定河上游、坝上察汗淖尔等重要湿地开展湿地生境及鸟类栖息地恢复、巡查巡护、科研监测等保护修复工作。2023年,争取中央投资2682万元,启动实施察汗淖尔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将衡水湖湿地保护区作为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34亿元用于开展生态补偿和湿地保护修复工作。2022—2023年,安排省级资金300万元,将曹妃甸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持续深化白洋淀修复治理和保护,指导雄安新区完成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恢复二期工程及芦苇收割工作,确保现有湿地不退化,发挥湿地生态功能。

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019年以来,河北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项目、省级风景名胜资源保护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资金用于专项调查和监测、生态保护等,切实改善了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提升了保护管理能力。

2022年,燕山-塞罕坝进入国家公园候选区名单,初步确定在塞罕坝及周边区域谋划布局国家公园。2023年6月,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共同召开了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沟通对接会,共同研究谋划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积极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与北京市联合召开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座谈研讨会,印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座谈研讨会会议纪要》。按照《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概念规划》,指导廊坊市配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开展了《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京津冀森林草原防火联防联控

2014年以来,河北省没有发生“进京火”“进津火”,切实担当起了首都“生态防火墙”责任,有效保护了京津地区生态安全。

不断深化京冀防火项目合作。2014年以来,河北省林草局积极争取北京市支持河北环京地区森林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争取约1亿元,对环京地区、单位的林区通信、防火装备、视频监控等防火基础建设进行建设,改善了防火基础设施条件。

强化联防联控。机构改革后,针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重新构建起京津冀森林草原防火联防联控工作机制。2021年,河北省林草局组织举办了首届京津冀晋蒙林草部门森林草原防火联席会议,签署了五省市《联防联控合作协议》。

协同做好冬奥防火工作。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京冀两省市林草主管部门联合开展了冬奥赛区周边防火工作联合督导检查,进一步强化细化赛区周边森林草原防火联防联控措施,确保冬奥会期间“不冒烟、不起火、零火情”的重大战果。

开展京津冀有害生物联防联治

京津冀三省市林草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协同联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联防联治范围由“十三五”时期的51个县(市、区、单位)增加到68个,进一步拓展了协作深度和广度。联合组织举办技术培训50余次,多次开展现场指导和学习交流。每年开展“5·25京津冀林业植物检疫联合执法行动”,在三省市9个县(区)(北京4个区、河北3个县、天津2个区)试验推广应用检疫追溯系统,建立检疫互认制度,强化对检疫工作的事中事后监管。

自2014年起,北京市财政每年支持河北省500万元防治物资,显著提升了河北省首都周边县(市、区)综合防控能力,为维护京冀周围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联合开展应急防控演练,进一步完善了协同工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流程。开展京冀跨区飞防作业,北京市支持河北保定、廊坊两市和雄安新区部分县(市)飞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240多架次(每年42架次、6万亩)。北京、天津各区每年对相邻的河北各县给予药剂、药械支持。(姚伟强 张艳婷)

天津打造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

天津市官港森林公园

2014年以来,天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强化生态保护建设联建联防联治,持续推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修复、海岸线生态建设和修复等重点工作,打造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打造双城绿色生态屏障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森林屏障的战略决策,将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打造成为环首都东南部生态屏障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5月,天津划定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要求及规划管控相关工作以地方性法规形式进行规定。2019年10月,《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获得批复。

按照规划,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面积约为天津中心城区2倍。屏障区北连天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盘山和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与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接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融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坚持三级管控融合发展,以一级管控区为绿色发展基底,以二、三级管控区为建设发展的服务保障平台。规划到2021年,屏障区内蓝绿空间达到65%,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到2035年,蓝绿空间达到70%,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

6年来,天津坚持“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田则田”策略,全方位实施生态修复、拆迁复绿、造林绿化、环境治理、路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十大工程,依托生态廊道和河湖水系,坚持基本农田不变,加强耕地保护,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形成了林、水、田交织的新景观形态,着力构建“山水林田湖河草”的完善生态系统。

6年来,天津在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完成新造林11.39万亩,一级管控区林地面积达到19.3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8%以上,蓝绿空间达到65.6%,“津城”与“滨城”之间生态廊道基本形成,逐步显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场景。

6年来,天津持续推动湿地、海岸线生态建设和修复,围绕协同构建环首都生态屏障和京津冀湿地保护带,全面加强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等湿地保护修复,建成以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基础、5个湿地类型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市湿地保护率超59%,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改善。

双城绿色生态屏障连同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153公里渤海近岸海域岸线,使天津近1/3国土空间作为生态空间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协同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构建边界防风固沙屏障

多年来,天津把防沙治沙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推动沙化土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现有17.4万亩轻度沙化土地,已无中度、重度沙化土地。昔日“春不保种、秋不保收”的沙区,如今已绿树成荫、林茂粮丰。

天津探索形成防沙治沙“天津模式”,确定防沙治沙总体思路为:以津冀、津京边界和主要河流为框架,沿边界建设津西北防风固沙大型林带,沿主要河流建设骨干林带,在重点风沙治理区退耕造林,营造大面积生态林和经济林,在风沙防御区建设农田林网,构造津西北绿色固沙生态屏障。

在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同时,天津将津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列入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原则,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省区县级公路和一二级河道为依托,以大渠大路为骨架,相继营造林网5000余条、总长超过1万公里。沙区林木资源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绿树映村庄的良好格局。

防沙治沙实现了多重效益相统一。大规模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改善了沙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小气候,促进了沙区农牧业稳产高产。通过沙地栽种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推行林农、林苗、林药、林牧、林菌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促进了沙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种植养殖业发展。造林治沙工程区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场所,百姓植绿、爱绿、护绿意识也随之不断提升。

推进灾害防控协同联动

天津持续推进京津冀地区森林草原防火、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协同联动,从源头上控制森林草原火灾和林草有害生物在京津冀区域的传播和危害。

在森林草原防火方面,天津积极加强与北京、河北接壤区县森林火灾联防联控,认真落实京津冀林草主管部门森林草原防火联防联控协议,畅通信息共享、物资共用、扑救联动等工作机制,指导蓟州区林业局与京冀接壤5区县签订联防协议并多次召开会商会,推动在日常巡护、监测预防、进山人员管理和火源管控方面形成联控防线。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每年组织北部山区清理割打与京、冀相邻的省级森林防火隔离带。2022年6月起,在山区实施智慧森林防火视频监测服务项目,投入使用113个双光谱智能摄像头,实现山区24小时视频监测全域覆盖,并可对北京、河北部分相邻区域进行监测,共同保障区域安全。

在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方面,天津积极组织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工作。2015年,参与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框架协议》,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总体方案》。2021年,联合北京、河北制定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协同联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拓展了协作深度和广度。2020年和2023年,天津轮值京津冀林业有害生物协同防控联动指挥部,组织开展京津冀林业有害生物应急演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培训暨联防联治联席会,共同保障环首都地区生态安全。(王钰 段春祥)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