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根本转变;
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百万千瓦级自主三代核电装备“华龙一号”,亮出了中国制造的又一张“名片”;
国产航空发动机突破瓶颈,运20、歼20服役,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我国航空工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世界最大水泥运输船圆满交船,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将在上海开建,第一艘国产航母和新型万吨级驱逐舰相继下水,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正向造船强国大踏步迈进……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5年来,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拿出了耀眼的成绩单。
如果说这些“大国重器”强健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激发的是国人满满的自豪感,那么,移动即时通信、智能互联汽车等基于科技创新的众多丰富应用,不仅催生了一批全球领先的新产业,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沉甸甸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高技术、高附加值、顺应转型升级趋势的新产业,已成长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有力拉动着经济增长——
发展速度快。2013年至201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和1.4个百分点。今年1—7月,这一优势更是扩大为5.3个和4.1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收入规模超过2.4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80%,其中互联网行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
整体效益优。今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3%,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7.8%提高到8.1%。
投资热情高。多种投资主体、新的投资模式,成为新产业崛起的强劲支撑。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4.8%,快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今年1—7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7%,高于工业投资16.8个百分点。
创新成果丰。2016年,我国申请和授予发明专利量同比分别增长21.4%和8.4%,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2强企业中,属于新兴产业的就有7家。伴随信息、生物和新能源等技术加速渗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生机盎然,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医疗等新兴经济形态方兴未艾。
新产业快速成长,关键在于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战略谋划。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蓬勃兴起创造了技术条件和用户基础,更为我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描绘了蓝图。依托“中国制造2025”编制发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为新产业这艘巨轮指明了航向。
新产业快速成长,是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牛鼻子”。
为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我国制定并组织实施了50个规划及专项行动计划,形成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
新产业快速成长,得益于创新创业的风起潮涌。
一轮轮简政放权,一项项惠民政策,让创新创业的热浪席卷神州大地。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互联网+”以及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有机结合,切实推动了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扎根落地,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一大支点。
新产业快速成长,也离不开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卡脖子”环节的突破。
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增材制造、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启动,19家省级创新中心投入运行,高性能计算、新型显示等装备相继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不同类型经济主体的创新热情,让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汇聚成源源流淌的创造力,我国新产业的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