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实体经济要用好四招

发布时间: 2018-05-23 来源: 经济日报浏览次数: 228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事关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不仅为振兴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也廓清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作为农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是我国市场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交出亮丽成绩单,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实体经济。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我们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振兴实体经济,从产品、企业、市场、体制等层面入手,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让实体经济真正实起来、兴起来。

第一,提升产品质量,抓住消费升级机遇。振兴实体经济,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效益。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强化技术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技术立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缩短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社会化周期,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准确分析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加强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不断推出符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新服务。要坚持品质立身。建立健全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强企、质量强企、品牌强企建设。建立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此外,还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把产品做成精品,助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第二,用好企业主体,提升整体竞争力。振兴实体经济,企业必须内练筋骨,从提升发展质量入手,完善企业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方面,要完善企业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管理创新。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简化生产流程,提升供应链协调能力,在保障质量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提质增效。此外,还要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促进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相融合,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第三,优化市场建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振兴实体经济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还不高。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既要聚焦主业、强化服务,还要转变方式、优化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一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项目、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金融资源,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矫正要素资源错配,着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对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金融机构应从战略高度做好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既要改造提升原有产品,又要重视创造新的产品;既要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体系,又要提高服务的覆盖率和便捷度,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建议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绩效考核标准,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增强全体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良好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的大潮中。比如,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创新活力,开展降税清费工作,引导更多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投入工业、制造业领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的规则体系,完善物权、合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创新活力;要推进土地、人力资本、资金、科技等领域改革,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落实财税支持实体经济的相关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