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刚:精致的“网络管家“

发布时间: 2016-08-12 来源:

“喏!找‘第一网管’,范志刚就是他。”在常州电信分公司他是一个低调的“名人”,老员工对他并不陌生。

这位皮肤白皙的瘦高个儿,不善言辞,60秒却能打150多个字,还有一双“火眼金睛”。他有一个绝招——从成千上万的通讯字符中迅速锁定异常。

上世纪90年代,在人们眼里计算机可是一个稀罕物,通常装在一个玻璃房里面,只有专业的技术员才能操作,一般人压根接触不到。1996年,中专毕业的范志刚却“触网”了。

中专毕业后,19岁的他就被分配到常州邮电局交换维护中心,承担起交换机的维护工作。他说:“机房是手工维护,根本没有远程维护,更别提有现代化的网管系统。”那时候,下乡就成为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常态。

就在这一年,单位的机房里出现了第一台“奔腾”电脑,就像用惯了电话机的人,突然看到了“大哥大”一样感到新奇。

“到底如何操作?”这是盘旋在他脑海里的新问题。

“我当时是中专学历,与我一起进局的新员工中,几乎清一色都是本科生。加上,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让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几乎变得‘无用武之地’。”初入职场的范志刚第一次体验到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他开始一摞一摞往宿舍搬书,有同事开玩笑说他是“书店老板”。 “我下了一个决心,年轻人不能‘混日子’,要适应电信企业变化,必须从学以致用提升素质开始。”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与现在不同,那时学习计算机实操的机会少,必须一板一眼从理论学起。于是,宿舍变成了书房,下班后,他把自己完全“埋”进书海里,常常一“下海”就是一夜。读了写、写了读,做事细致的他,密密麻麻地记下了一本又一本电脑技术笔记,“吃进”了陌生的编程语言。

他还拿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专学历。“我参加大专自学考试,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了解了基本的知识,还要与工作结合起来。”他学习各种交换、传输、接入网等方面的电信专业知识,不仅参加了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管理、安全等技术培训和小型机的维护、管理等培训,还通过了高级程序员水平考试。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刚入职的小伙子成了对电脑精通的“网管”,掌握了电信交换网、传输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各类主机、数据库的维护管理技术。

刚踏进常州电信还不到两年,他便参加到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开发项目中,与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黄国庆一道,进行光通信统一平台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

“这个系统是一个型号多、种类杂、涉及到富士通、AT&T、西门子、诺基亚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近十种设备的大型电信监控系统。”范志刚说,由于国外大型的设备厂商仅提供产品,不提供任何通信协议,甚至连监控的接口也没有,许多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实现集中监控,开发难度太大,让很多企业一筹莫展不敢“接单”。

范志刚没有多抱怨,却暗下决心:“我们并不信邪,没有现成的通信协议,还可以用‘笨办法’,借助仪器将设备通信过程中快速递显的字符和信息‘拷贝’下来,再去寻找其中的关联性及运算方法。”

这是唯一的选择,由此带来的工作量令人难以估量:别看都是数字,但需要成千上万条的通信命令及上万个0101代码,成千上万次的拆解分析。即便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但稍有不小心也会深陷其中的“死结”。

“好多次,我和同事一下班就赶往一百多里外的扬州,到放置某种型号PDH设备的电信机房去和抄写协议代码,然后连夜赶回机房进行整理、解剖、分析。”直忙到凌晨,他们第二天还得继续上班。

经过500多天的琢磨,项目开发面临的“坚冰”被打破——实现了统一平台集中监控系统。毫无争议,这套系统在验收评审中受到了江苏省各路专家的一致好评。2000年在江苏省推广,并获常州市计算机推广应用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电信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此,常州电信不仅取得了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成功经验,还有效节约开发成本400~500万元。

此时,他已成为技术“达人”。之后,他又相继参与了本地网多制式交换机集中监控系统、本地网内部核心网管系统、本地网大客户网管系统等6个管理系统的开发组建,共为企业节约投资近千万元。

2002年,他调入常州分公司计算机中心,担负着公司内部核心网络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工作。他在这里又创造了一项“精致”的成绩——让这些配置很低的设备安全运行了9年,整个网络未出现一次重大事故,为企业节省了大笔更换设备的投资。

考验接踵而至,一个名为“冲击波”的病毒发作,很多企业、家庭电脑“中风”了。可常州电信分公司机房却毫发无损。就在此之前,范志刚就根据信息通报,对公司内部网络提前配置了端口封锁和安全防范措施,遏制了病毒的入侵。

在2006年,他参加了第二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常州市、江苏省及全国总决赛中,连获第一名,被人称为“第一网管”。

2011年,他进入了新的领域,开始独立负责公司云计算平台的管理及维护工作。

他说:“不断学习新技术并应用到生产中,这是我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成长。”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