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民政协报:中船重工“蛟龙号”成就“中国深度”

发布时间: 2016-06-08 来源: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央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年。五大理念,创新为首。

而就在刚刚结束的“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俨然,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迈进科技强国、实现伟大振兴的重要基础。而近年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中央企业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各个领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就在“科技三会”召开之际,正值中国首个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2016年度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返航。5月30日-6月1日,本报记者参加了由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活动,历经三天亲身走访了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零距离接触“蛟龙号”,并与中船重工的专家学者深入对话。“蛟龙号”的科技突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央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的精神,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蛟龙号”科技突破服务深海战略

对多数人而言,大海是一片充满奇幻与未知的领域。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和矿物资源,已探明的锰结核、天然气水合物等储量都远远超过了陆地,浩瀚的海洋等待着人类去了解去发现。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并首次明确提出“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中国深海战略“三步曲”。走向深海,装备先行。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认为,中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战略的计划路线图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海洋装备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中船重工将举全集团之力开发并形成“三步曲”的装备谱系,为实现海底油气能源、可燃冰等资源开采打造利器。

正是由于中船重工在深海装备领域的不断突破,中国首个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应运而生。据中船重工七○二研究所所长何春荣介绍,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运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各种电子装置、特种设备快速精确地到达各种深海复杂环境,进行高效勘探、科学考察和海底作业的装备,是和平开发与利用深海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甚至海洋权益维护能力和科技水平。而“蛟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集成并完成海上试验、世界上同类作业型潜水器中下潜深度最大的潜水器。

谈到蛟龙号的研制过程,在何春荣看来无一不是艰辛的,“深海开发极度困难,海水的压力是随着海的深度线性增加的,这就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结构材料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何春荣举例说,7000米载人潜水器承受的是700个大气压,即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它的压力是700公斤,也就是说蛟龙号2.1米直径的载人舱球壳需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4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此外,潜水器在海底还要经受住各种各样环境的考验,海水的阻力、海水温度的巨大差异等恶劣条件,这些都成为建造研制载人潜水器不同于其他空间资源运载工具的最大困难。“‘蛟龙号’有非常好的定位和悬停功能,它可以做定深航行、定高航行、悬停;水声通讯不仅能传语音,传控制信号,还可以传海洋的地质地貌扫描来的图形;里面还有各种作业工具,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科考作业。”何春荣介绍说。

“从2013年开始,蛟龙号就已经为科考、勘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进一步验证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和可靠性能。”何春荣自信地说。

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需实现“双突破”

科技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科技创新的不断出现与发展是科技革命发生的必然前提。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多个海域的海底拥有勘探合同区,当问及以“蛟龙号”和正在研制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为代表的我国深潜装备体系,将会带来哪些经济效益时,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颜开对记者表示,深海有很多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以及稀土等,因此发展深海装备首先会带动深海资源开采业的发展;同时“蛟龙号”的研制带动了国内深海装备产业的发展,例如水声通讯、能源、动力、导航和材料、机电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并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还有生物资源开发。”颜开说,“蛟龙号”勘探以后,发现了很多不同于陆地上的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太空,这些资源更容易获取,这里面空间很大,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但颜开也指出,虽然我们的载人作业型潜水器已经处在世界领先的水平,无人潜水器也在发展,但在深海采矿装备方面,我们和国际上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他透露,未来会发展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以及可燃冰开采,目前技术尚在突破当中。

而除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中船重工一直坚持军民融合路线,注重技术成果转化。据记者了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为我国深海高技术装备发展的突破点,近几年我国深海装备事业蓬勃发展,相关技术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相继推出了蓝藻打捞船,生态清淤、船用节能装置等诸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我们要将军工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当中,做好军民融合,将深海装备发展的趋势继续保持下去,形成我国自主的深海装备的技术体系和完整的深海作业能力。”何春荣对记者说。

集智创新,集资创新,实现可持续创新

在谈到下一步创新发展方向时,胡问鸣指出,海洋开发是“十三五”的重点方向之一。“蛟龙号”是载人深潜里程碑,下一步我们会向两头发展。目前大量应用的潜水器是在深海3000米左右,以后的油气勘探,资源开发都将集中在这个领域;另外一头是尖端的科考需要,未来蛟龙系列还将向万米载人作业潜水器进军。按照中央的指示,设计出一套实现中央要求的系列化的深海装备谱系。

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对记者介绍说,中船重工七○二所目前正在研制4500米潜水器,推进潜水器关键技术的国产化。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相比,新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更侧重工作性和实用性,主要是满足深海科学考察的需求,同时通过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一些技术、装备的突破,为我国走向更深的海洋奠定技术基础。

发展方向已经明确,但任何的科技创新与突破都不是轻易之举,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至关重要。胡问鸣介绍说,目前,中船重工集团每年都会拿出100多亿元投入研发,约占整个集团销售收入的5.9%。但胡问鸣也指出,在科技创新上仅仅靠直线投入也是不行的,还应该通过金融服务创新,如通过基金,通过社会募集来实现技术创新中的突破。

据了解,中船重工目前已建立了以解决船舶工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切入点,面向全球创客资源的智海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平台主要包括三大功能,一是技术问题求解,二是装备建言,三是专家评估,已开始用5种语言向国际开放,并已经成交了几个项目。“我们是在‘互联网+海洋’上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就是要通过‘互联网+’将我们自己做不到的,让全社会来参与,来共同解决。”胡问鸣对记者说。科技创新的需求应该向全世界开放,我们设定目标,并对解决方案给予回报,积聚全球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基金等金融服务创新来服务于海洋开发,实现海洋的和平开发。

最后,胡问鸣还指出,我们需要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院所要形成一种机制,让愿意做研发的人能够潜心钻研,让有技术背景的愿意做市场的人去做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形成产品和商品。在科研院所应形成这两个平台共存的机制状态,双方良性互动,互相支撑。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