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救援 感受温暖在传递
谈起加入志愿组织的缘由,巴伟力说要归功于孩子的一次暑假作业。那年暑假,学校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参与志愿活动,巴伟力就带着儿子来到河北易县的中学捐助当地贫困学生,在太行山革命老区为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2018年春节前夕,他又带着妻子和孩子跟随志愿者组织到敬老院去给那里的老人包饺子、表演节目。
参与的几次活动为巴伟力打开了志愿服务的大门,他发现在这个领域有太多可以贡献力量的地方。2015年,他加入北京红箭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开始了应急救援方面的志愿工作。
“通过一些培训和训练,我越来越喜欢这个组织,志愿者们不计个人得失,自费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巴伟力说。
2020年5月14日,永定河开闸放水,需要志愿者在河道附近现场备勤,巴伟力主动报名。“开始的时候很轻松,因为各个部门已经通知过了,该做的准备也都做好了,但是十一点多,水流量达到每秒380立方米的时候,有几名偷偷到河道内抓鱼的群众被困在水中。”巴伟力回忆道。
接到通知后,巴伟力立刻驾驶着自己的越野车作为开路先锋向出险地点进发,为后方带有重装备的大车探路。从公路一直开到堤坝下方的土路,他在小路上兜兜转转,查看被水淹的路面是否能够涉水通过。最终,他被堤坝施工现场的施工挡板拦住了去路。
“人能过去没有用,必须得装备过去才能开展救援。”一看到“拦路虎”,巴伟力形容自己“急了眼”,从车里拿出趁手的工具开始破拆。他先用车载绞盘对施工围挡进行了强力破拆,然后再将挡板拉开一个可供救援车辆通过的豁口,清通了救援道路。
“我找到路了,所有的车跟着我走,我现在回去接你们……”通过手台,巴伟力把消息传给队员,顺利地将水陆两用车、载有冲锋舟等救援设备的车辆引导到距离受困群众最近的河岸旁。
河道中的3名群众正站在一段树桩后躲避洪水冲击,看到救援人员来了大声喊着:“快救救我们”。
“不要着急!你们要稳住!我们正在准备冲锋舟,马上就会把你们救出来。”巴伟力大声喊道。他看到被困群众正用鱼叉支撑着身体,避免被水流冲走,猜测三人已经体力不支。
在队友们准备救援设备的同时,巴伟力看到旁边有一位正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的男子,于是赶紧上前询问:“小伙子,你这个机器能不能吊得动救生衣?”“没试过,可以试一试。”
就这样,两人相互配合,用绳子把救生衣拴到无人机上,逐一运到河道中央,最终让三名处在湍急水流中的群众穿上救生衣,多了一份生机。
经过三次冲锋,巴伟力的队友操作的冲锋舟终于成功冲到了三人所在的位置,将三人救下。
“特别感谢那个小伙子,能把自己这么贵重的机器贡献出来,因为在送救生衣的过程中,无人机很有可能会掉到河里毁掉。”操作无人机的男子给了巴伟力极大的触动,也坚定了他一定要在救援志愿工作中做下去的决心。“作为志愿者,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完全的义务和免费,但是在从事救援的过程中,看到还有这么多热心群众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让我心里非常温暖,更加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防汛救灾
迎着暴雨洪水向险而行
2021年7月中旬,河南省多地遭遇历史罕见持续性强降雨天气,新乡卫辉受灾尤为严重。洪水灌入城乡村镇,引发严重内涝,车辆被冲、道路损毁、房屋被淹、村民被困,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巴伟力随北京红箭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迎着暴雨洪水向险而行,火速奔至新乡卫辉重灾区,全力以赴投入到争分夺秒的生命大转移之中。
汛情灾情就是警情,防汛救灾就是战场。7月23日晚,北京红箭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紧急组成20人的突击队,携带冲锋舟、救生衣、抛投器、破拆装备等应急救援设备率先抵达卫辉重灾区,随即展开水上救援工作,巴伟力就是突击队中的一员。
“我们都是开自己的车去的,七个多小时的路程,早上出发,晚上抵达卫辉。作为专业救援队伍,当地政府派我们到北关村救援,这是一个被洪水围困最厉害的地方。”巴伟力告诉记者,红箭就是一把利箭,永远要啃最难啃的骨头。
北关村位于泄洪口下游,淹水面积大,积水最深处达2米多,有大量群众被困家中。由于上游持续泄洪,水流在此形成对冲,冲击力极大。车辆、电网、管井等被冲毁淹没,铁丝网、围墙上的尖刺都没在水中,有鱼塘的地方水情更加复杂。农药、车辆油箱泄漏导致水质污染严重,牲畜尸体漂浮,恶臭难闻。
巴伟力用自己的越野车将冲锋舟拉到尽可能靠近村子的地方,直到一米多深的水已经蔓延到了车窗的位置,他才停了下来。在洪水倒灌的村镇街道、在断水断电的漆黑深夜,巴伟力和红箭突击队员们蹚着浑浊不堪的积水,挨家挨户排查施救。
“有的巷道水流速很快,摸着黑你都不知道要被冲到撞上什么。这是去的时候,接完人逆流回来的时候就更困难了,划桨的速度赶不上水流的速度,只能拿手指头抠着两侧墙的砖缝、抓着树枝,一点点往回走。”巴伟力对那次抢险救援印象深刻。
在救援位于一处小胡同内的居民时,由于路上停着一辆车,冲锋舟开不过去,巴伟力二话没说就跳入洪水中,利用桌子和塑料泡沫做成的漂浮物将两位80多岁的老人逐一带到了舟上。回来后才发现,自己兜里的手机已经泡水报废了。“只要能救人,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当时就是一门心思地想着要把群众救出来。”巴伟力后来修车、换手机花费了3万多元,但他就是觉得值,“救援的经历是对我们内心的洗礼。我们撤离的时候,路边的群众拿着方便面、火腿肠硬要塞给你,那种受到当地群众爱戴的感受,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在历时五天的救援工作中,巴伟力和突击队员们先后辗转北关村、比干大道、学院西路等地,实施水上救援行动,转移受灾群众1100余人,抢救遇险人员300余人。
山地搜救
志愿工作让他受益良多
从永定河的河道里将三名群众成功救出来后,巴伟力回到家就立刻跟儿子讲述了经过,告诉孩子自己救了人。儿子一把抱住他,笑着说:“爸爸,那你也是个英雄啊!我有一个英雄的爸爸!”
从河南的洪水中转移出受灾群众后,当过20多年兵的老岳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你小子可以啊!做得对,遇到这种事就得去!”
家人的肯定给了巴伟力在这条路上前进的动力,一次次救援成功,让他感受到这份志愿工作的意义。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救援都是成功的、喜悦的。
2020年的冬天,一位男性乘坐旅游大巴进山,脱离“大部队”独自走到了野山里,之后便再也没有出来。巴伟力和20多位队员连续三次进山寻人,从早到晚,在北风呼啸的山上、在高山密林中,一寸寸地寻找。
路上遇到峭壁,猜测可能会是发生危险的地方,他们就利用绳索索降下去,到山谷里搜寻。搜寻无果就再爬上来,寻找下一个点位。对于无法通过的地方,他们放飞无人机拍摄深山环境的视频和照片,回来后进行分析,但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直到现在,一说起来这件事还是觉得难受,毕竟是一条生命,就这么没有了。”曾经去川西、西藏等地越野的巴伟力,如今更加敬畏大自然,也时常把自己的所学、所感,告知身边的人。
“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多想想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且进行有效防范,尽可能不要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也不要给别人制造风险。”巴伟力神情严肃地说,这份志愿工作不仅让他有机会帮助别人,让自己的精神更加纯粹,也更深刻地感悟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