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来路清晰、去向明确,但其过程相当曲折复杂,可谓“路就在脚下,但寸步难行”。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30多年负重前行的风向标之一。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后来的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一步步走向市场,一点点摆脱行政干扰。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对贵州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国有企业要想重焕生机并发挥引领作用,只有改革一条路可走。但贵州国企大多数是依托于“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历史欠账多,“改有困难,不改困难更多”。改革面临着两难选择:不能激发国企活力,就会造成国有资产隐性流失;引入民间资本,又存在很多实际的矛盾和困难。
当前,贵州国企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力不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当务之急,是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此,我们启动了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对各类资本开放,对竞争性国企,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不设限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增量补充资本。鼓励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探索员工持股制度。
这一轮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涉及职工人数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我们意识到,越往前走,人们期待越高,新旧矛盾困难互相叠加,需要支付的成本越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想办法、出思路、定政策,这是当前推进国企改革的底线。提到国企改革需坚守的底线,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从实际推进和操作来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守不住这一底线,改革将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中,甚至会产生新的“包袱”,引发“旧病”。
为此,贵州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解决国企改革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创新方式筹集改革成本。通过建立改革改制平台,开发和利用金融工具放大现有改革改制资金规模和政策功能,强化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底线的能力;二是合理统筹分流安置职工。围绕劳动关系接续和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探索建立竞争性职工利益保护机制,供分流职工选择安置路径,统筹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和本轮改革的职工分流安置;三是市场化移交社会职能。探索与地方政府建立社会职能市场化服务机制,将社会职能分离计入改革成本,向第三方购买社会职能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职能移交问题。
毋庸置疑,深化国企改革是大文章,不能在适应市场化的改革中走向极端。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必须考虑各方的利益平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保证投资人的利益;调整企业治理结构,也不能把原有职工当包袱甩了。二者的合法利益,都应该得到平等的保护,不可偏废。
(本文章摘自《人民日报》,作者为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